【故事·长师】回忆李渡校区建设的宏伟诗篇
发布人:长江师范学院 发布时间:2021-10-26   动态浏览次数:1523

【编者按】从1931年到2021年,九十年辉煌征程,九十年桃李芬芳。从涪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成立到更名长江师范学院,再到迈向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新征程上,历届开拓者们带领师生架梁构柱、破关闯局,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扬帆起航、行稳致远……饮其流者怀其源,为了迎接90周年校庆,新闻中心特推出“故事·长师”系列报道,邀请多位主讲人讲述长师发展历程中的故事。


回忆李渡校区建设的宏伟诗篇

讲述人: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冉建红

  

200466上午10点,天色有些阴暗,飘着濛濛细雨。在李渡和平村,时任校长戴伟教授手执扩音器,下达了一道简短有力的命令:“涪陵师范学院新区建设一期工程开工!”这一道命令,是学校70多年办学积累的迸发,是学校建设发展史上的冲锋号角。这一声呐喊,冲破了雨雾阴霾,在群山中回荡,刻入了学校的发展史册。

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、办学层次不断提升,学校已跃上了新的发展平台,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:教学用地狭小分散,教学设施陈旧老化,教学结构松散失衡,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学校的发展。因此,新校区建设关系着万余名师生的切身利益,关系着已有的七十年基业,更关系着涪州大地及整个渝东南地区的教育提升、文化改进和经济腾飞。为此,从涪陵师范学院第一届领导班子到第二届领导集体,始终把新校区建设当作头等大事。

  

20051212日,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、重庆市市长王鸿举视察我校李渡校区

2003年,根据学校“到2010年要容纳18000名学生”的发展规划,新校区的建设必须要有千亩以上的规模,这样的大手笔在我校的建设发展史上从未有过。是谨小慎微、错失良机,还是果敢决断、敢立潮头唱新歌?此时考较的是智慧的洞察、果敢的决策和务实的行动。为此,全体党委成员先后奔赴重庆的南坪、渝北、沙坪坝,长寿的渡舟,涪陵的白涛、清溪、北珙、蒿枝坝、李渡等十多个片区、五个区县进行新校区选址。经过多次实地考察,在反复比较、严格验证的基础上,按照“科学论证、民主决策、政府批准”的程序,广泛征求教职工代表、中层干部、民主党派和党代会、教代会意见,最终李渡地势平坦、空间开阔、地价相对便宜,适合建设规模较大的大学校园而被相中。20038月,学校党委决定,在涪陵李渡和平村建设新校区。随后,李渡校区开始进入办理手续的建设阶段。2004年初,学校基本完成了征地和校园规划。

为了适应新校区工程建设,20042月,学校党委成立“新区建设指挥部”,时任校长戴伟任指挥部指挥长、副校长彭规荣任副指挥长、副校长傅显捷任常务副指挥长,下设办公室、工程部、总工室、财务部、物资部,设立新区建设指挥部直属党支部委员会,成立了“新区建设监督领导小组”,组建了新区警务室、融资领导小组。整个工程建设的全部工作人员由学校内选派,实现了“学者也能搞建设”,被誉为是“重庆高校建设史上奇迹”。

  

200466日,李渡校区开工仪式留影

在李渡校区一期工程建设过程中,学校始终注重节约开支,力求用较少的钱办大事。在开工典礼上,校长戴伟主持了极为简朴的开工仪式,只花费30元买了几串鞭炮和几瓶矿泉水。原计划开支的11万元全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绿化建设。此事,在重庆引起了广泛关注,《重庆日报》《重庆晚报》等媒体均以头版头条进行了报道,受到了市委、市政府的重视。在工程建设中,工程部采取就地取材、变废为宝的措施:在场平的时候,不采取常规的爆破作业,而是将可以利用的石材开采出来用于工程建设;把废弃岩芯用于装点树池和布置景观;抢救长江石作为绿化景观……在厉行节约的建设原则指导下,李渡校区一期工程建设实现了投入产出的效益最大化,工程建设的实际造价没有突破预算造价。

建设中的李渡校区  项志凤/摄

新区建设者们来自学校不相同的工作岗位,性格不同、脾气各异,但他们为了学校的发展,为了自己肩负的一份责任,走到一起艰苦奋斗。自20046月开工以来,他们逐步摸索,逐步成长起来。在三年共同战斗的艰苦日子里,他们工作上相互支持、生活上相互关心,日夜战斗在工程建设的第一线,“打大仗、打硬仗、打恶仗、打胜仗”,正如常务副指挥长傅显捷所说:“没有亲历新区建设的过程,很难体会到其中的酸甜苦辣。”学校要在没有任何市政基础设施的荒芜土地上建设新校区,还有“求人办事难”的感觉,对指挥部这群学者来讲,是多么严峻的挑战。

从征地到规划、从工程设计到工程手续办理、从工程招标到工程管理、从单体建筑到基础设施、从隐蔽工程到绿化景观、从立体施工到交叉作业、从装饰装修到设备设施安装、从合同谈判到建设资金运作、从内部协作到外部协调等,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指挥部一班人的心血。为新区建设,多少同志为了大家舍了小家,多少同志白了鬓发黑了皮肤,多少同志熬红双眼平添疾病。他们在妻子和孩子的眼中不是一个尽职的丈夫和父亲,她们在丈夫和孩子的眼中不是一个尽责的妻子和母亲,他们在父母的面前永远隐忍着那种难言的愧疚。但是,他们无疑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和不让须眉的巾帼,他们,永远是学校的功臣。

新区建设一启动,指挥部、工程部大多数同志每天吃住建设基地,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。有的同志放弃了职称的评定;有的同志放弃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;有的同志累得住院,却多次偷偷地回到建设基地,总也放不下自己的工作;有的同志在对外协调工作中遭到恶言谩骂和挑衅式推搡,被弄得满身污泥也只能把眼泪往肚里吞……这样的事迹不胜枚举。

正是这群儒雅的学者,让李渡和平村这片原本沉寂的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,一条条道路铺就,一处处景观成型。新校区建设筑起的是高楼,铸就的是新校区精神,创造的是新校区文化,锤炼的是大学品格,挺起的是长江师范学院的脊梁。时任党委书记王久渊在一期工程总结表彰大会上讲到:“学者也能搞建设,教授也能修高楼。我们创造了这个奇迹,是因为我们身上有那么一股精神,我们把这种精神用于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中去,还有哪一样事情不会成功呢?”

20075月,图书馆建成使用,广大学子在图书馆前晨读。

2005106日,经过16个月的艰苦奋斗,突破重重阻碍,克服种种困难,新校区第一期建设工程正式投入使用,老校区六个教学系的6000余师生告别“江东”、进驻“李渡”。这一天,成群的燕子在北校门翻飞,为美丽、气派的新校园增添了吉祥之气,似乎昭示了学校更加辉煌的未来。20075月,图书馆、第三教学楼、办公大楼建成使用,行政办公主体迁入新区,新区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功。

20051212日,时任重庆市长王鸿举在视察我校李渡新校区时连连称赞:“建设得很好,花钱不多,效果不错,初具规模”。

  

学校南门的历史变迁  赵顺江/摄


 

版权所有© 长江师范学院 地址:重庆市涪陵区李渡聚贤大道16号 邮编:408000

招生电话:023-72791999、72792000 学校办公室电话:023-72791818

网站维护电话:023-72793508 技术支持:长江师范学院信息化办公室

学院微信公众平台